首页 > K1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下载_2008-9_上海社科院_高湘萍//崔丽莹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下载_2008-9_上海社科院_高湘萍//崔丽莹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作者:高湘萍//崔丽莹
页数:321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前言[E]

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问题,它主要涉及个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又称“人己关系”,其中包括友朋、同伴、同事、同志、亲子、师生、上下级、长幼、敌我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之间的和谐,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大学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这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大学生对群体产生归属感,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安全感。高湘萍教授领衔其课题组,从心理学的角度,致力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高湘萍的课题组研究目标是明确的:一是描绘了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全貌,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特征、认知特征、情感动力特征,及其与社会区域环境的关系;二是建立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系统心理模型,包括认知系统模型、人际关系动力特征与行为策略关系模型;三是阐述了大学生人际行为塑造的教育对策,利用社会化强化因子在人的行为塑造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从人际关系的协调入手,从和谐关系认知技术、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共情体验几个方面,提出培训建议,培养大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和团队精神。整个研究,表现出四个特点:(1)时代性。把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研究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的时代背景,了解当前社会区域背景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间的互动关系,为建构以良好人际关系为切入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新方法、新思路。(2)创新性。样本规模大、有代表性,整个研究跨全国四个地区,包含东南沿海、西部、东北地区七所高校四类本科专业,有效回收问卷1 670份;调查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涵盖三个维度:人际关系类型、人际交往行为类型、特征维度。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内容概要[E]

本书是研究目标是明确的:一是描绘了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全貌,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特征、认知特征、情感动力特征,及其与社会区域环境的关系;二是建立大学生人际关系特征系统心理模型,包括认知系统模型、人际关系动力特征与行为策略关系模型;三是阐述了大学生人际行为塑造的教育对策,利用社会化强化因子在人的行为塑造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从人际关系的协调入手,从和谐关系认知技术、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共情体验几个方面,提出培训建议,培养大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和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书籍目录[E]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调查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功能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內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四节 我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內容
第五节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结构
二、访谈大纲的编制
三、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取样
四、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概貌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人际关系网络概况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动因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水平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父母关系
二、朋友关系
三、网络交友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概况的总体印象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网络状况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动力结构分析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总体分析第三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人际吸引的认知特征
二、人际吸引的行为特征
三、人际吸引的情绪体验
四、人际吸引的动力特征
五、主要人际关系的相互吸引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师生间的人际吸引
二、朋友之间的相互吸引
三、与网友的相互吸引
第三节 人际吸引模式
一、家庭关系与人际吸引
二、与同龄人的人际吸引
三、师生之间的人际吸引第四章 人际互动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人际互动认知特征
二、人际互动行为特征
三、人际互动动力特征
四、主要人际关系类型的互动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家庭內部互动
二、师生互动
三、朋友间的互动
四、亲密朋友间的互动
五、与网友的互动
第三节 人际互动模式
一、当代大学生与同龄人的互动
二、当代大学生亲子互动
三、当代大学生师生互动
四、当代大学生人际互动模型第五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人际沟通行为特征
二、人际沟通认知特征
三、人际沟通动力特征
四、重要人际关系中的沟通行为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亲子沟通
二、师生沟通
三、普通朋友间的沟通
四、亲密朋友间的沟通
五、与网友的沟通
第三节 人际沟通模式
一、当代大学生的亲子沟通模式
二、当代大学生的同伴沟通模式
三、当代大学生的师生沟通模式第六章 合作行为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合作的认知特征
二、合作的行为特征
三、合作的动力特征和技能水平
四、不同类型大学生合作模式特征比较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与朋友在一起的活动内容
二、影响合作进展的因素
三、小团体
第三节 人际合作模式
一、大学生合作模式的总体分析
二、合作者与非合作者反应模式的比较
三、大学生合作认知、合作情感与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式第七章 角色担任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角色丛
二、角色间冲突
三、父母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
四、角色担任认知特征
五、处理角色间关系的能力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角色丛(子女、学生、班干、朋友、恋人、社团学生会)
二、父母的角色期望
第三节 角色担任模式
一、角色占有
二、角色扮演和角色失调
三、模型描述第八章 利他与受助行为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利他认知特征
二、利他与受助行为特征
三、利他动力特征和技能
四、受助后的情绪体验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与朋友交往的互相帮助
二、与老师的互帮互利
第三节 利他行为模式
一、利他行为认知的地区差异
二、利他的道德归因倾向
三、助人状况和受助状况的巨大反差
四、利他的积极情绪体验
五、有良好的利他意愿,但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第九章 人际冲突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人际冲突认知特征
二、冲突行为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冲突的状态
二、发生冲突时的情景
三、如何避免冲突
四、处理方式
第三节 人际冲突模式第十章 攻击行为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攻击行为特征
二、攻击认知特征
第二节 个案访谈结果
一、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矛盾攻击
二、与朋友、其他人之间的矛盾攻击
三、与家人的矛盾攻击
第三节 攻击行为模式
一、责任归因
二、攻击性行为
三、责任归因与攻击行为附录: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后记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章节摘录[E]

他人共同活动的需要,只是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主动性。五、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1.自我暴露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与人交往非常坦诚,虽不能做到与所有人无话不说,但是一般都能够与自己的好朋友无话不说,包括一些非常隐私的话题。不仅仅愿意与朋友谈论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愿意向朋友谈论家里的事情,“家里出点儿事情,我在家里做了什么我都给他们说的”。同时,此类学生不仅自我暴露的能力较强,而且还兼具倾听他人的能力,“只要他告诉我,我愿意当倾听者”,这样可以促进双方彼此交流,增进了解,袒露心声。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较少能够像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那样具备自我暴露的能力,虽然也有部分大学生愿意与好朋友无话不说,但是还是有所保留,例如一些“从小到大,非常触及内心,非常伤心,难以忘掉又不想再提起的事情,那肯定是永远埋在心里不想再提”。个别人际关系困难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即使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该轻易表现出来,因为有大学生认为这样做其实让别人承担了保守秘密的责任,会增加对方的心理负担。2.主动沟通与交流访谈中,当问及朋友之间产生误会的时候是否会主动沟通、澄清误会,或者是否主动道歉,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一般都做了肯定回答,但他们并不是一味地澄清,而是视情况而定,因为他们认为有些误会不用澄清,过一阵两人就会和好,误会也会自然消除。可见,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在处理纠纷和矛盾的时候不仅具有主动性,而且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更有远见,如一位同学这样回答“要看某些方面,有的事的话我不喜欢,如果误会了,情感方面的就有点麻烦”,说明他认为有些时候主动沟通或道歉会使小事变大事,使双方变得更生分。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在被问及是否会主动沟通或道歉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沟通”,或者认为双方应该平等,“各占一半吧”,或者认为“对方会理解自己”。也有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误会自然会消除,不用刻意去解释,但这些也只是针对一些小事,如果大事的话还是有必要自己主动澄清。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后记[E]

从2005年到2008年,这项历时3年的调查研究终于画上了一个还令自己满意的句号。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说的,起意开展这项研究,是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遭遇的困扰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管从媒体报道上还是从自己亲历的教学活动中,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人际行为特征的判断存在种种推测、臆断,我们觉得应该有一批可靠的数据帮助社会、教育界形成切实的印象。从对一种现象证明的可靠性程度而言,调查研究是最低层次的一种证明研究手段,但是不容置疑,它是获取客观数据的有效途径,适宜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一种复杂现象总体的把握,更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于是便有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资助立项。有很多人介入_『这项颇具规模的研究。首先是我的研究生们,连续几届研究生李慧渊、邢乃愈、龚燕、李晓芳、钱锦、宋欣春、孟繁兴、陈巧英参与了调查问卷讨论、设计,主持大学生问卷回答和个别访谈,数据登录,成为项目研究实施的主要战斗力量。同事崔丽莹博士欣然同意加盟课题组。我自己则承担了整个项目的总体策划、设计、组织实施。样本调查得到了各校朋友的帮助,他们是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刘勇弟和崔珊珊老师,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党委书记聂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游旭群,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谢青、生命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赵诚、建工学院丁丽萍老师,集美大学吴江秋老师,以及毕业后在长春大学光华学院人文社科系任教的邢乃愈。课题组成员承担了书稿各章的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和写作,第一章:崔丽莹、钱锦、高湘萍;第二章:高湘萍、龚燕、孟繁兴;第三章:钱锦;第四章:高湘萍、孟繁兴;第五章:龚燕;第六章:崔丽莹;第七章:孟繁兴;第八章:陈巧英、高湘萍;第九章:陈巧英;第十章:宋欣春;萧倩、徐晓滢担任了文字校对工作。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编辑推荐[E]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