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暗语-读懂人心》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黄志坚
页数:173
字数:159000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前言[E]
“汉语八级考试”中的一段对话红极一时,对话中主人公小明那地道的中国式语言足以让老外感觉云里雾里。比如小明去找领导办事,于是产生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明: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明白以上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确实体现了中国人说话的含蓄。小明和领导都不愿意把话说明,全文没有一个“礼”字,“礼”却已经送了出去,而且不留把柄。
中国文化向来以含蓄为美。西方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西方人喜欢直接讲重点,而中国人则讲究铺垫。熟人见面还要寒喧个半天,七拐八拐才能谈到正事,就连说相声都喜欢在最后抖包袱。
这样看起来,中国人活得还真累,一辈子都要揣摩别人的心思,懵里懵懂的人多半会被人在背后嘲笑。举个常见的例子。你到别人家去做客,如果主人看看时间,说:“该吃晚饭了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值得你从主人平时的个性、两人的关系、当时的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主人说出这句话有多种可能性,也许是你坐得太久了。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暗示你该走了;也许是他觉得你该请他到外面吃一顿;也许是他有心留你在家里吃顿便饭。总之,一旦揣摩不准,弄错了主人的意思,就会给人留下“不识趣”的印象。朋友之间或许没什么,但如果这个“主人”是你的领导或者某件事的关键人物,日后他想起这件事,难免会认为你这个人话都听不懂。能干什么大事?所以,一句话听不懂。就有可能丧失一次机会。
现实虽然如此,但是,一旦你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诀窍,你会因此获益良多,他人会觉得你机灵、懂事、体贴,你在职场或是生活中,一定会人见人爱。
我们无须责怪那些不喜欢明着说话的人,“明人不说暗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有时候话不讲明也是为给他人留面子。过分礼貌的背后也许是强烈的不满。一定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称赞,要体会它背后隐含的是什么。
职场更是如此。领导、同事都习惯了话不明说,这就要求你凡事多动动脑子,多考虑一下。职场也像篮球场一样,最忌讳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很多项目都需要团结协作,一个人完成不了所有的工作。假如太自我,不仅惹得同事讨厌,领导也会看不惯。这样的错误经常发生在新人身上,他们总是过分自信,又急于做出成绩。这也无可厚非,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深谙职场之道的,慢慢成长自然会好,就怕听不懂别人的指点,继续犯错。
我们公司最近新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小王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是因为刚参加工作,小王急于想表现自己,工作起来总是过分努力,大包大揽,不太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几个月下来,与他同时入职的年轻人开始慢慢疏远他,带他的老同事也不是很喜欢他,经常半开玩笑地跟他说:“还是你能干,要是每个招进来的人都像你一样能做事,我们也可以下岗了。”这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无奈这个年轻人根本听不懂,还以为这只是前辈的玩笑话。
这位老同事私底下跟我说:“这人是什么意思?什么事都揽着做,做又做不好,总需要我来收拾残局,大家给他提出的意见他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有的话说了一两次,再说就没意思了,老同事也懒得当面说他,只是向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简单提了几句这个问题。领导更是精明,几个月下来自然也看得出来。有一次全部门开会,他把小王单提出来“夸奖”了一番:“这段时间你确实很努力,对工作的态度也很积极,不过也别忘了多和同事们交流,大家一起进步嘛!”
小王听到“夸奖”自然非常欣喜,他完全没听出领导的意思,把领导的话当成了对自己的勉励。从此,他做事更加勤奋了,连下个班都要暗暗观察别人,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走,他绝不离开办公室。工作中他继续大包大揽,抢着做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小王被调离了部门,安排到一个闲职上。按部门领导的话说:已经忍了他太久,要不是因为合同,早就把他炒了。
小王身上的问题还真不能怪领导和前辈不指明。这个社会人人都不愿得罪人,都想明哲保身,话说得太明白了有可能得罪人,你好不好与他们完全无关,提醒一两句那是责任心,但常常会是“言尽于此”。如果个人的领悟能力不够,理解不了弦外之音。那么领导和前辈就会觉得你妨碍了他们,你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一个社会人,除了要面对老板和同事,我们还要和许多人打交道。是人就会计较,无论是有利益牵扯的客户,还是亲密至极的恋人。或者是各种老朋友、新朋友,言语之间难免会有善意或恶意的“算计”。和客户谈判,听不懂,生意就一拍两散;和恋人相处,一句话没听懂,一顶“你不理解我”的大帽子就扣上来了;和老朋友交流,有事搁在心里,说起话来相互试探,友情就在这虚虚实实之间散光了……我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生活。
人际暗语从古到今都有,想要用得得心应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布满了各种微妙的陷阱,想要绕开它们。我们不仅要听“懂”。也要会“接”,即对方说出什么。一听即懂,并且马上聪明地接话。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和沟通上下点功夫,不仅仅耳朵和嘴在工作,大脑也要飞速运转,在含蓄的言语中,迅速抓住有效的信息。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内容概要[E]
老板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同事是善意还是别有用心?朋友的态度究竟是冷还是热?面试官是真的认可我吗?……你是不是也在为这些交际中碰到的问题绞尽脑汁呢?行走社会,识人本领是重要的资本。那么,怎样从一句话了解对方的心思而见机行事呢?本书涉及了不同人际互动情境中经常使用的人际暗语,对大量生动的案例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教你如何读出他人的话外音、潜台词,成为知己知彼的交际达人,在人际圈中游刃有余,轻松掌控交际主动权。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作者简介[E]
黄志坚,交际达人,畅销书作家。在长期人际交往和职场管理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学和交际学知识,体悟出许多行之有效的交际绝招。著有《圈子对了,事就成了》《老板不会轻易告诉你的50个秘密》等。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书籍目录[E]
前 言
第1章 委婉背后的真相,应付好了才能从容处世
中国式的“含蓄之美”
人为什么喜欢“话留三分”
听不出“弦外音”就会受伤
圆融是一种入世的智慧
学会暗语,为成功增添筹码
第2章 老板说的每句话都不能只听表面
最近工作怎么样
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事情再议吧
你太有个性了
你的创意很不错
总体不错,但有一点小瑕疵
我什么时候亏待过你
这话对别人我是不说的
你的业余生活一定很丰富
你就看着办吧
平时你都有什么爱好
我怎么没听你报告过
第3章 听出同事的话外音,提防“温柔一刀”
你现在忙不忙
我觉得他这个人还可以
老板真刻薄
你家条件真好
老板对你还挺关心的
我这个客户真烦人
这次也该轮到你了
其实没你什么事
你的想法真特别
我只是随便说说
大家都很关心你
第4章 朋友之间说实话更难
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也许你可以试试别的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样不好
你和男(女)朋友最近怎么样
你跟某某熟不熟
还不就那样
现在几点了
第5章 最亲近的人也会有“语言隔膜”
我不是想伤你的心
吃什么?随便
你现在在干吗
你想去就去吧
我不喜欢你的朋友
你挂电话吧
你和前任还有联系吗
我把你当亲人
你只是少了个机会
第6章 面对喜欢套话的人,谈话就是“步步惊心”
周末有什么安排
你一定刚毕业不久
那行特别好挣钱吧
我们顺路吗
你们家都是谁做饭
这件事我只告诉你
第7章 面试官究竟想了解什么
说得很详细,请总结一下
你的工作经历真丰富
其实你的条件真的很棒
其实这个职位也在招人
你上一份工作的待遇很好
什么时候能到岗
有男(女)朋友吗
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年轻人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请评价一下以前的老板
你认为自己的缺点是什么
请说一下个人的职业规划
第8章 商务谈判,善用耳朵慎用嘴
你们公司的名气不大
你们的价格并没有优势
我无权议价
最近市场波动很大
我们其实很有诚意
希望我们今天能够达成一致
我们的价格绝对公平
我们暂时休会
你们的资讯并不准确
第9章 饭桌上的话要是听不懂,别说你懂人际
有空儿聚一聚
给你介绍一个朋友
酒逢知己千杯少
听说你们很熟
希望多多提携
我干杯,你随意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章节摘录[E]
“汉语八级考试”中的一段对话红极一时,对话中主人公小明那地道的中国式语言足以让老外感觉云里雾里。比如小明去找领导办事,于是产生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小明:小意思,小意思。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明白以上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确实体现了中国人说话的含蓄。小明和领导都不愿意把话说明,全文没有一个“礼”字,“礼”却已经送了出去,而且不留把柄。中国文化向来以含蓄为美。西方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西方人喜欢直接讲重点,而中国人则讲究铺垫,熟人见面还要寒暄个半天,七拐八拐才能谈到正事,就连说相声都喜欢在最后抖包袱。这样看起来,中国人活得还真累,一辈子都要揣摩别人的心思,懵里懵懂的人多半会被人在背后嘲笑。举个常见的例子,你到别人家去做客,如果主人看看时间,说:“该吃晚饭了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值得你从主人平时的个性、两人的关系、当时的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主人说出这句话有多种可能性,也许是你坐得太久了,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暗示你该走了;也许是他觉得你该请他到外面吃一顿;也许是他有心留你在家里吃顿便饭。总之,一旦揣摩不准,弄错了主人的意思,就会给人留下“不识趣”的印象。朋友之间或许没什么,但如果这个“主人”是你的领导或者某件事的关键人物,日后他想起这件事,难免会认为你这个人话都听不懂,能干什么大事?所以,一句话听不懂,就有可能丧失一次机会。现实虽然如此,但是,一旦你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诀窍,你会因此获益良多,他人会觉得你机灵、懂事、体贴,你在职场或是生活中,一定会人见人爱。我们无须责怪那些不喜欢明着说话的人,“明人不说暗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有时候话不讲明也是为给他人留面子,过分礼貌的背后也许是强烈的不满。一定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称赞,要体会它背后隐含的是什么。职场更是如此,领导、同事都习惯了话不明说,这就要求你凡事多动动脑子,多考虑一下。职场也像篮球场一样,最忌讳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很多项目都需要团结协作,一个人完成不了所有的工作。假如太自我,不仅惹得同事讨厌,领导也会看不惯。这样的错误经常发生在新人身上,他们总是过分自信,又急于做出成绩。这也无可厚非,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深谙职场之道的,慢慢成长自然会好,就怕听不懂别人的指点,继续犯错。我们公司最近新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小王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是因为刚参加工作,小王急于想表现自己,工作起来总是过分努力,大包大揽,不太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几个月下来,与他同时入职的年轻人开始慢慢疏远他,带他的老同事也不是很喜欢他,经常半开玩笑地跟他说:“还是你能干,要是每个招进来的人都像你一样能做事,我们也可以下岗了。”这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无奈这个年轻人根本听不懂,还以为这只是前辈的玩笑话。这位老同事私底下跟我说:“这人是什么意思?什么事都揽着做,做又做不好,总需要我来收拾残局,大家给他提出的意见他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有的话说了一两次,再说就没意思了,老同事也懒得当面说他,只是向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简单提了几句这个问题。领导更是精明,几个月下来自然也看得出来。有一次全部门开会,他把小王单提出来“夸奖”了一番:“这段时间你确实很努力,对工作的态度也很积极,不过也别忘了多和同事们交流,大家一起进步嘛!”小王听到“夸奖”自然非常欣喜,他完全没听出领导的意思,把领导的话当成了对自己的勉励。从此,他做事更加勤奋了,连下个班都要暗暗观察别人,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走,他绝不离开办公室。工作中他继续大包大揽,抢着做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又过了几个月,小王被调离了部门,安排到一个闲职上。按部门领导的话说:已经忍了他太久,要不是因为合同,早就把他炒了。小王身上的问题还真不能怪领导和前辈不指明。这个社会人人都不愿得罪人,都想明哲保身,话说得太明白了有可能得罪人,你好不好与他们完全无关,提醒一两句那是责任心,但常常会是“言尽于此”。如果个人的领悟能力不够,理解不了弦外之音,那么领导和前辈就会觉得你妨碍了他们,你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一个社会人,除了要面对老板和同事,我们还要和许多人打交道。是人就会计较,无论是有利益牵扯的客户,还是亲密至极的恋人,或者是各种老朋友、新朋友,言语之间难免会有善意或恶意的“算计”。和客户谈判,听不懂,生意就一拍两散;和恋人相处,一句话没听懂,一顶“你不理解我”的大帽子就扣上来了;和老朋友交流,有事搁在心里,说起话来相互试探,友情就在这虚虚实实之间散光了……我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应付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生活。人际暗语从古到今都有,想要用得得心应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布满了各种微妙的陷阱,想要绕开它们,我们不仅要听“懂”,也要会“接”,即对方说出什么,一听即懂,并且马上聪明地接话。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和沟通上下点功夫,不仅仅耳朵和嘴在工作,大脑也要飞速运转,在含蓄的言语中,迅速抓住有效的信息。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编辑推荐[E]
《听懂暗语,读懂人心》编辑推荐:中国人讲话注重含蓄,往往“话留三分”,需要仔细琢磨。你听到的,可能不是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你猜测的,可能不是对方真实的心思;你所做的,自然也不是对方所期待的。这样一来,做人做事,难免处处碰壁。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是建立成功人际关系的秘诀。当你因为暗语满天飞而困惑、无奈时,读读《听懂暗语,读懂人心》这本书,你会找到一些简单、实用的了解他人话外音、潜台词的方法,从而能够读懂人心,不受制于人心,做人、做事更加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