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
《读人》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乔艾琳•狄米曲斯 [美]马克•马扎瑞拉
页数:280
译者:张芃
《读人》内容概要[E]
眼神交汇的瞬间,他究竟爱不爱你?转移话题的同时,他在逃避什么?女人的直觉一定比男人强吗?一句轻柔的“恭喜”,是否深藏嫉妒或愤恨?
全美最著名的陪审团顾问--乔艾琳·狄米曲斯博士,十五年来,预测过上千位陪审团员、证人、律师和法官的行为表现。这本书,她将那叹为观止的读人技巧活用于日常生活中,解释哪些视觉及口语线索可以有效无误预测出情感关系、职场特性以及家庭中的各种行为模式,并将他人对自己的阅读进行准确解码,不断锻炼自己的直觉,从而避开容易导致错误决策的陷阱。
《读人》作者简介[E]
乔艾琳·狄米曲斯(Jo-Ellan
Dimitrius),因辛普森案(O.J.Simpson)的表现声名鹊起,曾担任过六百多件法庭审判的顾问,她不仅上过“欧普拉秀”(Oprah)、“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今天”(Today)、“赖利·金现场”(Larry King Live)、“面对全国”(Face
the Nation)及“六十分钟”(60 Minutes)等当红节目,还出任过许多名利财富一百(Fortune
100)公司的顾问。
马克·马扎瑞拉(Mark
Mazzarella),在圣地亚哥地区任辩护律师已达二十年之久,并曾任拥有12000名会员的加州州立律师公会诉讼部门主席。
《读人》书籍目录[E]
第一章 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
第二章 学会见树也见林
第三章 外貌和肢体语言
第四章 看人也要看环境
第五章 学会听出弦外之音
第六章 善问问题并听出答案
第七章 在沟通中寻找隐藏的含意
第八章 认清行为所显示的本性
第九章 注意例外情形
第十章 直觉的力量
第十一章 看看别人是怎么读你的
第十二章 瞬间做出正确判断
附录A 外貌特征所传达的讯息
附录B 肢体语言所传达的讯息
《读人》章节摘录[E]
第一章
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居然没注意到那些警告!
根本就在我眼前!我怎么可能这么笨?”
我们都讲过很类似的话,次数可能比我们敢承认的多得多。
在我们错判了老板的本意、朋友的忠心和保姆的能力以后,我们总会小心翼翼地反省一番——通常还会用百分之两百的后见之明来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后,我们还是不能从中汲取教训呢?
如果读人就像开车或打网球一样,我们就能认清自己的弱点,借各种方法改善我们的表现。可惜这在人际关系中太少见了;我们总是沿用老套的方法和朋友、同事、伴侣做互动,食古不化地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照理说,由于我过去这些年来学会了读人的技巧,所以在生活中应该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比方说该接纳谁,能期待他们做什么。可是几年下来,我却没有办法把法庭那套本领运用到生活中。也许一直要等我在生活中的痛苦和失望达到了饱和,我才愿意分析自己的错误,拿专业经验来自我治疗吧!
当我终于又找回了私生活的焦点和条理后,我开始拿法庭和“外面”世界做比较。我下定决心,要弄清楚在法庭里,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能在那样的情境下持续又精准地读人?我相信我能从其中吸取一套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基本读人术。
当我告诉同事们,我在法庭和私下的读人成功机率如此悬殊时,才发现不止我这样!我认识的一些最精明的律师都向我坦诚,不管在法庭上读人之术如何炉火纯青,可是私下却一点不比“凡人”强到哪去。
怎么会这样呢?
最后我所得出的结论,让我写出了这第一章——了解人及预测他们行为的基础。
我首先发现的是态度很重要。在法庭上,我总是把全部心力贯注在和我交手的人身上,仔细地听他们说,观察他们的神情和举止,再谨慎地思考我听到和看到的——这和我私下的态度很不一样;在生活里,我根本很少像我在法庭上那样。结论就是:你必须准备好去读人;否则就算有全世界的线索也帮不了你。
接下来,你会学到怎么把法庭里的状态——张大眼睛、观察敏锐、谨慎小心,以及客观——带进日常生活中高潮迭起的好戏里。娴熟运用那些技巧,你就可以开始读人了!
1. 多花时间和人在一起。这才是了解他们的最好方法。
2. 停!看!听!没有东西可以替代耐性及辛勤。
3. 试着更开放自己。要想让别人对你开放,你自己必须先对他们开放。
4. 想清楚你要什么。除非你知道你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否则你八成会失望。
5. 训练自己变得更客观。客观,是读人的必要条件,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却是七项技巧中最难掌握的一环。
6. 从零开始——既不能有误差,也不应含偏见。
7. 做出决定,然后就去达成!
重获失传的读人魔法
除非你的船触礁,害你在荒岛上一待就是50年,否则你一定看得出世界早就变了。了解人已经成为人生最大的挑战之一,尤其近几世纪的社会变迁和科技爆炸使它变得更为困难。今天,我们很多人甚至享受不到和自己最重要的人的亲密关系或日常接触,我们变得孤独又无能。
除非你好好练习这本书教给你的技巧,否则这些技巧你一项也得不到,要熟练这些技巧也不容易。我们和居住的城市、同一国家、甚至地球那一头的人一直有接触,可是这些接触都不属于私人、亲近的范畴。高科技帮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去接近他人,但同时也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敲起了丧钟——它让面对面的交谈变得稀有:“既然能打电话给客户,那又何必见面呢?既然能在老妈的电话录音机里留言,那又何必跟她对话呢?既然能发个E-mail或传真给朋友,那又何必打电话呢?反正话都能传得到嘛!”
甚至大部分人在打电话给某人的时候,心里还希望最好那人不在留个话就好,结果一旦本人接了电话反而失望。有些人甚至还“集体捉迷藏”,仰赖我们的助理、孩子、伴侣或朋友去替我们做沟通;或者干脆躲进网络空间:开会、谈生意、交朋友,一切活动,全在冰冷、电讯组成的层面上,完全丧失亲眼看见一个人或和他亲自交谈的机会。
不同形式的沟通会产生不同的沟通质量。如果我想请同事艾伦帮我一个忙,我的选择可以有好几种。
我可以走过走廊直接跟他讲,这样的话,我就能准确地判断他的反应。也许他笑着答应;也许他边说“好”,边逃开去;也许他会说不,但明显地看得出是有商量的空间。我看到的反应几乎是无限多的。
但是如果我打电话给艾伦呢?虽然我能从他的声音里猜出他的感受——但是还是会错过最细微的弦外之音,也得不到任何一点视觉线索。
如果我们用电子邮件寄给对方呢?那几乎等于完全地毁掉了所有可能的“人性化接触”,只剩下刻板的答案。
那么如果我找别人去问他呢?(哈!糟了)
很多人还有本事把事情弄得更糟:故意避开和最亲密的朋友及家人们有意义的谈话。每当大家好不容易凑在一起,我们可能尽捡些对方想听或“合宜”的东西说,却不肯说出我们的真心话。“开放自我”,对大部分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除了那些敢在午间谈话秀里大胆揭露自己隐私的人。
我们不喜欢自我暴露的各种理由绝对够出一本书了,但毫无疑问的理由之一是:我们生活在焦躁、相互不信任的都市里。自童年起,住在大都市的人常被告诫要提防陌生人——晚间新闻中的案件更不时强化了这种观念。我们这些都市人常在从小镇探亲回来的时候,感叹在都市的日子简直是非人生活,因为在乡间,我们非但不会感受到我们习惯遇上的那种白眼,反而还会经常听到身边人真诚的一句:“哈啰,你好!”这种主动、信任的沟通,在大城市里已几乎看不到了。
大多数人都不是成长在那种“高中同学最后变成自己的牙医、美发师、孩子的老师”的那种小镇。虽然我们也有朋友和亲人,但每天碰到的人,多半都是陌生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可疑者”。正因为我们怕他们,所以我们常会避开接触,久而久之,我们就越来越少使用我们的社交技巧,我们的“读人能力”自然也就因为缺乏练习而萎缩了。
开始接触
如果你想变成一个“读人”专家,一定要下定决心努力和人交往;只要有心,就算最会躲人的网络怪物也一定能学会“交谈”,前提是你一定要离开沙发,走出第一步!
好好锻炼那些萎缩的肌肉——就算你会觉得不方便、古怪或脆弱,但仍要坚持下去!
要练习你的人际技巧,就得开始注意自己是“如何”以及“何时”和人接触。下星期起,每次你有机会和别人沟通时,都要在“接触阶梯”上尽可能的往上进一级,借此提升你和对方的沟通质量。
接触阶梯
1. 面对面交谈
3. 信/传真/E-mail/录音机
2. 通电话
4. 请人代做
不要请别人替你定约会--亲自用信、传真或E-mail联络对方。
别用E-mail--试着打电话给远在另一端的朋友,即使这通电话不能讲太久也无所谓。
别打电话给邻居讨论孩子学校的募款餐会--敲她的门,直接和她本人谈一谈!
一步一步的,你一定会越来越习惯这种渐进式的沟通经验。
也试着努力以某种程度的“自我表白”来增加你的沟通质量,但不必谈太私人的秘密,不恰当地透露太多,反而会把很多人吓跑。可以分享自己喜欢(或厌恶)的事物、喜欢的餐馆、书或电影,顺便也问对方一些事,例如,你在哪儿买的首饰?或是昨晚看了球赛没有?先暖一下场,很快的,话匣子就会打开了。
几个星期后,你一定愈来愈好地掌握这些社交技巧。把它们拿来跟超市的收银员、医院的柜台小姐、邮差先生、刚走进店里的顾客身上实验一下吧!
“接触”不需要十分钟长的讨论;它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眼神、一抹微笑,或对天气的小小评论。这些互动时的小火花并不虚伪,它们是社交、是信任、是沟通与读人的起点。
学会找出羊
你花愈多的时间在读人,它一定会愈来愈容易。就像你坐上一部好几个月都没开过的车的驾驶座一样,刚开始你会感到紧张和手足无措,只要稍加练习,便可驾轻就熟。因此,多加练习,则今天看来难以达成的读人技巧,一定就会变得自然无比。
靠着意志力和坚持,我们一定可以锻炼我们的感官。我的客户几年前的经验最能解释这一点了,他被大角机构(Big Horn Institute)雇用,致力于保护在加州棕榈滩(Palm Springs, California)附近西南山区里的濒临绝种的大角羊。邻近地区的开发计划干扰了这些羊群的生活,也打乱了它们的育种过程,该机构打算采取行动。
当我的客户拜访该机构时,总监把他带到屋外,指着办公室后面那片广阔连绵的山丘,轻轻地说:“今天有很多只羊都跑出来了。”我客户看了一眼棕色的山峦,尽可能不露惊讶的神情--他不是对大角羊的美发出赞叹,他是根本连一只都看不到!
总监显然很习惯这种反应,于是他指出一只在三角岩下的大角羊,和在左边山缘的另一只,然后又指出一只--一直到他差不多指出了十二只为止。
总监的视力未必比我的客户好,但是他已经学会找羊了;他知道怎么把它们从山岭的轮廓中分离出来,他也看得出它们的毛色和群山的颜色间最细微的差别;他也知道羊儿在一天中哪些时间里大概会待在什么地方。他有经验、有接触,也练习过。难怪对他来说像本能的东西,对我客户竟是这么陌生--直到我客户也学会找出羊为止。
停!看!听!
在法庭里,我长期观察陪审员、证人、律师、旁听席上的观众和法官们,注意那些能反应出他们对案子和辩控双方观感的线索。我会很专心地听每一个字以及它们的用法,讲的人呼吸、叹气、用手或脚打拍子的模样,甚至是他们的坐姿。
而当陪审员们走过我身边时,我会留意有没有任何特殊的气味,好比过浓的香水、体味或药味。当我和某人握手时,我也会留心握住对方手时的感觉。
无时无刻,我无不用尽我所有的感官。
耐心!耐心!
恰当地观察人是要花时间的。大部分人根本没花足够的时间去收集数据和反省,反而常在重要课题上仓促地对人遽下判断,好像人生不过是场游戏,愈快答题分数就愈高似的。其实人生是相反的,答题愈快愈常错,最后反而会被扣分。
大部分时候,你根本不需要那么快作答。你会发现能用来判断人的时间,比你以为的还要充裕。
有一次,一个人问阿伯拉罕·林肯,人的腿该有多长,他回答说:“够碰到地就行了。”同样,“人要花多少时间去读人?”也可以这么回答:“有多少,就用多少。”读人读得再快也不会有奖金,下决定的期限通常都是人自己定出来的。如果你真的用你所有的空闲时间来读人,一定会发现那绝对够了。
如果有人想聘你,那么就算你要求考虑几天,那份合约也不会无端消失。你也根本不需要仓促决定要选哪位医生、律师、会计师、保姆、修车行,或赶着把所有东西买齐。所以,不要急!先问问自己哪些数据能帮助你做出最好的决定,然后花时间好好地收集。如果你不是很肯定,那就多想想。
几乎美国的每个法官在审判开始前,都会提醒陪审员,他们不可以在还没看过所有证据以前就做决定。这个观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植于我们的法律中。而你既然要靠所有的线索才猜得出字谜来,也就不可能过早对人做出明智的判决;要想读人读得成功,必须有耐心。
不注意,就要付出代价
每个罪大恶极的罪犯的邻居在事后接受访问时都会说:“他看起来是个好人啊!”再往下听的话,总会发现原来邻居们从来没有好好注意过这个人,接下来的一句很可能就是:“他很隐秘。”(事实上,很多线索可能早已经指出X先生根本不是个好好先生,只是从来没有人肯花精神去注意一下而已。)
“决定”从来都不会比它们背后的数据来得高明。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数据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所谓的“吃垃圾,吐垃圾”。在你还不能准确地读人以前,你必须好好地收集一切有关对方的可靠资料--你可以透过你的眼睛、耳朵,甚至你的触觉和嗅觉来做到。当人们不注意或不专心,往往会带来令人懊悔的后果,辛普森案中的一个事件就是活生生的好例子。
在审判后期,哈特·麦肯尼被辩方传唤出庭,说明她录下的和马克·福曼谈话的录音带中,后者不停在话中穿插的“N”字眼。她被心烦气躁的克里斯多福·达登交叉询问,两人间的针锋相对变得也越来越火爆。终于,麦肯尼小姐问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冲地讲话呢?”在我看来,这是很明显的挑战,麦肯尼小姐正传达一个信息给达登先生,她的音调和态度很明确地告诉他:“少来!我把知道的全都告诉你了,如果你还要这样逼我,你就等着瞧!”但是达登先生还是不停地烦她,不是一副不懂她在说什么的样子,就是对她说的每个字都充耳不闻。
麦肯尼小姐一直都很坦白,她在开始作证的时候,始终平稳得近乎低调。当达登先生攻击她时,气愤又受挫的麦肯尼小姐开始自我防卫,她不断地供出更多、更具体的细节,用字遣词也愈来愈露骨、负面,音调更开始绷紧。她的证词很快就对福曼探长--甚至整个审判造成了伤害。
我们不难发现自己常会忽略重要的线索,例如,我们会雇用一个全天候的看护,却一点都没注意到她在后院居然装了反扣门栓;也没注意到她只顾着和我们讲话,却一点都不管正在带的小孩;或者也没注意到她的文法有多差……这每一项都会对我们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我们可能也疏忽了某名员工午餐老是吃得特别久,回来以后不但脸红红的,同时讲话也含含糊糊的,这些都暗示了他有酗酒的毛病。
这类的重要线索通常随处可见--只要你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注意。
沟通应是双向的
在选陪审团时,准陪审员会在一群委托人和律师前坐下,接受一连串的“拷问”--他们也发誓会据实以答,而且不能反过来问委托人和律师任何问题,委托人和律师也没有义务透露有关自己的资料。简单地说,整个过程的安排,就是为了要让律师这边的人能去读陪审团那方人。
在法庭外,很少人会礼貌地坐下来回答一堆问题而不反问你几个的。如果你在读他们,他们也会要求有对等的机会来读你。如果你希望得到的都是诚实的答案,那么,你也要先给对方点什么。只是每天与你交谈的人和陪审团不同,他们没有义务对你开放自我,而且他们也没发誓一定要主动或诚实。如果想从他们那里“弄到”不设防和诚实的反应的话,你就一定要鼓舞他们,让他们信任你!
建立信任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透露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让人们先适度地读到你,这样他们就会比较放心了。等他们的放心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对你开放了。很简单--如果你想看清某人,你就必须先让自己被他看一眼。
好的辩护律师都会在选择陪审员期间,有效地善用“自我表白”来和陪审团发展出一种互信关系。他们知道,即使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但只要他们在询问期间做某种程度的“自我表白”,他们就能把选择陪审团这段过程的意义拉抬到某一层面。如果这一套在法庭这种令人戒慎戒惧的情境下都能屡屡奏效的话,想想它在平常午餐时会有多好用吧!
……
《读人》编辑推荐[E]
可以从外貌了解对方性格吗?可以从音调判断出对方诚意吗?如何从肢体动作揣测对方意图?怎样运用直觉走进对方内心世界?如何瞬间抓住对方弱点?怎样准确避开错误陷阱?
读人,教你认清事实真相,擦亮心灵之眼!流传欧美的经典智慧,让你摇身一变:最具影响力的老板,最有进取心的员工,最富吸引力的伴侣,最无可挑剔的父母,最善解人意的朋友。美国最权威的陪审团顾问为你提供的读人秘笈,保证改变你一生!
分辨表里不一,鉴识别有用心,判别虚情假意。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做人际博弈中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