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现实也不能太不现实》
《做人不能太现实也不能太不现实》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施敏
页数:260
《做人不能太现实也不能太不现实》内容概要[E]
做人不能太现实,不是教你变傻,而是教你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能为了物质和利益而丢失做人的底线;做人不能太不现实,不是教你诈,而是教你做事要脚踏实地,跳出“幻想”这个人生陷阱。
《做人不能太现实也不能太不现实》书籍目录[E]
第一章 觉得累是因为你活得太现实
1.活得太现实是欲望膨胀的结果
2.苦从欲来,活得累是因为你想占有太多
3.别总把眼光盯在金钱上
4.放开眼界,别只为钱活着
5.活得太功利是人生的一种悲哀
6.金钱并不能带来所有的快乐
7.无休止的谋求会增添心灵的包袱
8.莫沦为追逐名利的功利之徒
9.真正的幸福与穷富无关
第二章 做人别太现实,莫为利益伤害他人
1.别为了利益去攻击别人
2.竞争并非“你死我活”的争斗
3.聪明用错了地方就是最大的愚蠢
4.自私冷漠是人际交往的坚冰
5.做人不能太现实。见利忘义太可耻
6.放下功利心,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7.别轻易向现实弯腰
8.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
9.对上不献媚,与下不傲慢
第三章 身处现实中,心在现实处
1.世界如此现实,内心必须淡定
2.活得太现实的人往往急功近利
3.让心抽离现实的烦扰
4.在喧嚣现实世界里淡定生活
5.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生活
6.忙于名利会错过人生中的美景
7.请管好你的虚荣心
8.淡泊一点,你会活得更开心
9.活得越现实,压力就越大
10.做人别太世俗,攀比只会制造烦恼
第四章 活得太现实会成为诱惑的俘虏
第五章 放下功利心,友情经不起势利的挑唆
第六章 做人别太现实,有些事不必计较
第七章 好处不能占尽,做人不能做绝
第八章 做人别太自私,要懂得为他人着想
第九章 做人也别太现实,接受现实是成熟的表现
第十章 只有现实的理想才能实现
《做人不能太现实也不能太不现实》章节摘录[E]
08.莫沦为追逐名利的功利之徒 贪财贪名是争名夺利的根源,我们要活得开心一些,首先要戒除贪 欲。要懂得播种一分、收获一分的道理,强求和希图意外的惊喜都是不应 该的。如果你不努力学习,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如果你不认真钻研,刻苦研 究,你怎么会有创造发明?如果不懂经商之道,不惜坑蒙拐骗,又怎么会 有真正的成功?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就学过《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老太婆贪得无厌,结果金鱼愤怒地收回了给予她的一切,她仍旧生活在往日的贫困之中。还有一个农夫与神仙的故事与此类似:农夫一日偶遇神仙,神仙为其 劳苦和忠厚所感,为其点出一眼井,井里冒出的是酒,永不枯竭,农夫卖 酒发财,后来却嫌没有酒糟喂猪。神仙惩其贪心收回了一切。这两个故事 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性以及这种本性所带来的危害。在古代,古人是最瞧不起那些追逐名利、狗苟蝇营之徒的。相传,乾 隆帝巡游江南时,站在山上眺望远山近水,乾隆顿时感到少有的心旷神 怡。这时,他看见江中数百只帆船来来往往,感到有些迷惑不解,便问:“这么多船在江中干什么?”身边的道静和尚说:“我只看见江中两只船,一是争名,二是夺利。”乾隆帝默然无语。对名和利的追逐,从古至今都不曾淡化。庄子对人们贪名图利的心理 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人为 了求名,不择手段去做,自己被名誉、名声困住了;为了好胜,为了榜上 有名而读书。不是为了学问去读书,这是斗争心理的开始。不是说名誉和 知识不是好事。而是说为了求名,为了好胜而求知识的话,这两样都不是 好事。这两样都是杀人的武器。的确,过于求名求利不是好事。面对名利的苦恼,有人也努力告诫自 己不去看重名利,视名利为粪土,可一遇上实际,便又身不由己地卷入名 利的漩涡。于是人们感叹:古今中外,真正能看破名利的又有几人?人们之所以难以摆脱名利的枷锁,是因为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缺少认 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得更有意义?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绝不会汲 汲于功名利禄,而是更看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因此,他们对外界的诱 惑有很强的抵制力。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著名作家沈从文就是一位能从俗世的名利纠缠中退出,以淡泊宁静的 心态对待人生,从而保持心灵的安宁与平和的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经历,独具一格的创作成就,沉浮不定的人生命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传奇。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的一个军人世家,14岁时,因家中贫困,他便 投身于一支旧军队,在部队六年,他随军移防,足迹遍及川、湘、黔三省 各界及淮水流域,饱览了“人生这本大书”,太多的杀戮,太多的死亡,使沈从文得以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等。1922年,20岁的他离开了军队,来到北京去追寻文学之梦。这位湘西青年在北平的日子是艰辛的。在失业、贫穷、世人的讥讽之 中,他始终不改对文学之梦的追寻,他旁听于北大,自学于京师图书馆,在狭小的屋子里写作。他的才华终于被世人赏识,他的小说和散文使读者 兴奋不已,一部《边城》蜚声中外。可是,到了建国后,这位从一名湘西小兵成长起来的大作家遇到了麻 烦。他的作品在那些左派理论家眼里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他本人也 由于被称作“清客文丐”、“地主阶级的弄臣”而受到批判。在那段日子 里,沈从文无所适从,由于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接纳,他陷入了极 度的恐惧之中。他整日足不出户,“灵魂陷入了茫茫迷雾之中,前不见灯 塔,后不见陆岸,理智开始迷乱,神经在高度紧张与自恐自吓下,承受不 了这没完没了的强大张力,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在惊惧之中,他想以 结束生命来消除痛苦,幸运的是他并未成功。经历了这一场精神劫难,沈从文的心灵恢复了平静,他决定改行,到 历史博物馆整理文物。他要告别文坛的消息传出后,读者不解,亲朋也惋 惜,因为沈从文是大师级的文学家,他要放下笔,是多么大的损失啊。但 是沈从文不作解释,只报以微笑。其实,沈从文又何曾想离文坛而去呢?在近半个世纪里,他的生命都 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了。他之所以告别文学,实在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已不允 许他再从事创作,他是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不得已离开文坛的。但是,沈从文并没有抱怨,他无法改变当时的现状,他只能改变他的生存状态,那便是以淡泊宁静的方式寻找新的人生之路。他来到了历史博物馆。一开始的工作仅仅是一种枯燥的简单劳作,为 文物写标签,这是一种无须用脑的工作,但沈从文却安之若素,心如止 水。渐渐地,他从历史遗留下来的金石、陶、瓷中找到了乐趣,也发现了 他后半生的意义。从此,他沉浸在金石瓷器等文物之中,在那一片颜色、一块石头、一 堆泥土,铜与玉、竹木与牙角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每天,他早早地来到博物馆,即使是三九寒天,沈从文也是一早就 来。他穿一件灰布棉袄,躲在一个避风的地方,一面跺脚一面将一块刚出 炉的烤白薯在两手间倒来倒去地取暖,等着博物馆的警卫开门。在博物馆里,他便沉浸在那成千上万的文物之中,从那一点一线之 间,去感知民族悠久丰富的文化,那静止的文物重又点燃了他的生命之 火。“文革”期间,沈从文也受到了冲击,他被批判,下放农村劳动,但 一旦境遇有所好转,他又投入了文物研究之中。这时候的沈从文从没有想 过什么名利,只是想尽自己所学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历尽浩劫,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沈从文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相继 问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专著陆续 出 版,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时,沈从文仍以平常心洞悉世事,宠辱不惊。他说:“一切所谓成 绩、纪录,都是受一种来自较远、较深远的愿生鼓舞,随着十分积极的态 度和信心坚持下去而产生得到的。”这就是生命的庄严之处。早年,他投身于文坛,是用笔描绘湘西那一 方土地,以此报效祖国和人民,虽历经磨难,终不改其志;解放后,客观 环境使他难以再用创作来报效人民,并以“改行”的方式寻找人生的意 义。一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如普通人般去为文物抄写标签时,他并没有感到 委屈而愤愤不平,相反,从那点和线、斑斑锈痕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埋首于一罐一瓦之中,充满自信和从容地研究着,全不顾及社会的歧视 与冷遇。80年代初,沈从文的文物研究和他半个世纪前的作品重又出版时。面 对接踵而来的种种赞誉和荣誉,沈从文依然一如既往,保持平和的心境。沈从文就是这样,他所关注的是对这社会能做些什么,善于摆正自己在 生活中的位置。他尽量采用平淡自然的方式,避免与社会环境发生对立,通 过“改行”重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始终能 超然物外,什么名誉、地位、奖赏、财富,比起他自我价值的体现,已显得 不重要了。他那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正是他完美人格的体现。也正因为如 此,他才能在别人看来令人烦恼的生存环境中保持心灵的平和。面对纷繁的现实世界,我们要追寻生存的意义,要摆脱名利纠缠,要 用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纷扰,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更适合现代 人。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