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
《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陆海,周明 主编
页数:228
《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内容概要[E]
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书以IT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从IT行业发展以及IT行业的技术特点出发,以目标驱动和实现就业为主线,在对职业、职业化、职业素质、职业规划等理论问题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指导方法和对应用实例的介绍,为大学生提供求职IT企业的方法和实现途径。
全书分为13章。第1~3章介绍了当前教育背景和就业趋势,IT行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因素;第4~7章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阐述什么是职业和职业化,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说明IT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第8~10章介绍如何正确评价自己以及进行个人评测的方法,通过对职业目标的确立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第11章讲述个人职业化塑造的方法;第12~13章介绍大学生们应该如何应对就业、进行就业冲刺。
本书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共同编写,其中包括双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使用过的讲义和素材,共同积累形成的在理论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大量的应用实例。本书内容新颖、结合实际,从朋友的角度,以朴实的语言,通过心灵交流,以求成为大学生们的励志谈、经验说和方法书,是读者实现IT企业就业的好帮手。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各类职业院校IT专业的职业教育教材,也可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教育课程的指导用书,还可作为IT企业求职者的参考用书。
《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书籍目录[E]
第1章 就业大趋势 1.1 就业现状扫描
1.1.1 大学生就业制度
1.1.2 冰冷的数字
1.1.3 争先恐后挤“公务员桥”
1.1.4 考研转移压力
1.1.5 招聘会众生相 1.2 就业四大趋势
1.2.1 就业难成为常态
1.2.2 局部人才持续短缺
1.2.3 企业用人经验为王
1.2.4 企业看重职业素质 1.3 透视就业难原因
1.3.1 结构性矛盾突出
1.3.2 社会人才观落伍
1.3.3 就业指导落后
1.3.4 学生自身的问题
1.3.5 教育体制不适应
1.3.6 公共就业服务欠缺 1.4 关于就业问题的思考
1.4.1 人才价值回归
1.4.2 人才质量的检验标准
1.4.3 规划人生第2章 反思教育 2.1 传统教育
2.1.1 历史教育的演变
2.1.2 对传统教育的评价 2.2 精英教育
2.2.1 精英之路
2.2.2 精英情结 2.3 大众化教育
2.3.1 大学扩招
2.3.2 辩证看待大众化教育 2.4 对大学教育现状的认识
2.4.1 供给与需求错位
2.4.2 教学与实践脱节
2.4.3 教育质量下降
2.4.4 浮躁虚假现象严重
2.4.5 知识转化率低
2.4.6 学习就业两张皮第3章 IT行业发展 3.1 IT行业特点
3.1.1 知识密集型产业
3.1.2 发展速度快
3.1.3 新热点不断涌现
3.1.4 技术更新快
3.1.5 人才流动大
3.1.6 年轻人的行业 3.2 IT行业发展趋势
3.2.1 IT行业全球发展趋势
3.2.2 中国IT行业发展趋势
3.2.3 国民经济中IT产业扮演重要角色
3.2.4 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
3.2.5 IT行业的国际化趋势 3.3 IT行业分类
3.3.1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OICS)
3.3.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3.4 IT职业分类介绍
3.4.1 职业分类标准
3.4.2 IT职业划分表
3.4.3 IT行业各职业需求情况
……第4章 企业用人需求和应届生就业选择第5章 职业和职业化第6章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7章 IT职业能力第8章 找准个人坐标第9章 个人定位分析第10章 职业生涯规划第11章 职业化塑造第12章 应对就业第13章 就业冲刺参考文献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章节摘录[E]
第1章 就业大趋势
1.1 就业现状扫描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趋势是什么?形成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当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将来选择职业目标,为就业做准备时,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了解就业现状,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企业、增加阅历、丰富经验的人生实践。
必要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是个人成熟度的标志,也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
1.1.1 大学生就业制度
我国大学生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办法的就业制度始于1993年,即实行大学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进行改革试点,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3年春季。北京等地高等学校毕业生开始采取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实行的当年,没有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全国共有8000多名。
此后,随着“自主择业”改革的不断深入,1 997年全国高校就业制度实行全面并轨。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不能及时落实工作的状况日益突现。由于当时毕业生的总体规模较小,而那些一时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在大学生相对较为稀缺的时期也很快地找到了工作,因此,在这段时期里,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严重。
从1998~2001年间,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都保持在100万人左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较高的水平了。然而,连续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都只有60%~80%,每年都有数十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还未能顺利实现就业,这种情况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002年的大学毕业生达到145万人,比上一年度的115万人增加了26%,是建国以来毕业生数最多的一年。2002年2月8日,教育部等四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在强调前些年度提出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措施的同时,更是提出了诸多新的对策,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等。
《意见》同时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大学办学资源的分配直接联系起来,将就业率与招生数量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2002年9月12日,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将大学生就业率与招生、经费投入、高校评估等挂钩。